创新城市管理模式 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建设

 

2016年,国家发改委表示,将在“十三五”期间推出100个新型智慧城市试点。2017 年,是“十三五”规划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之年。如何更好地理解智慧城市概念和内涵的演变,更准确地理解新型智慧城市评价的国家标准,更深入地感受智慧城市建设给地方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值得行业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智慧城市进入超智能时代

随着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日益丰富,社会各界对智慧城市的理解逐渐深入。总的来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

一是新概念。国内外智慧城市的研究者与实践者对智慧城市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新的理解。从早期的数字城市发展到智能城市、智慧城市,再到当前的“超智能社会”,业界对智慧城市的理解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概念如何变化,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仍然还是聚焦在城市的管理。

二是新研究。智慧城市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得到了重视并加以实践,相关领域在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日益紧密。在综合借鉴各国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很多国际组织在智慧城市的研究方法上有了突破,并提出了“智慧城市公共品”的概念。什么是公共品呢?它指的是针对不同城市共有问题的标准制定。比如交通拥堵,无论是北京还是西雅图、伦敦,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的城市,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公共品。研究如何解决国际间不同城市的公共问题,是智慧城市国际研究的重要内容,并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是新范围。智慧城市不仅是一线城市的建设目标,同样也是二三线城市的发展目标,甚至城市和农村间的过渡地带同样也在探索智慧城市的建设。2016年7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智慧城市与特色小镇两个概念彼此呼应、相辅相成。论及特色小镇与智慧城市的关系,业界普遍认为,“互联网+”、大数据、新型智慧城市等已成为新的风口,对已具备一定发展备件的智慧城市,特色小镇将有望成为其升级的重要抓手。

四是新指标。新型智慧城市怎么建?什么样的城市才算是合格的新型智慧城市?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疑问。对此,2016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了《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6)》,对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给予指导。根据国家要求,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将以点带面、以评促建,取得新的突破。这次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的推出,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2016年年底,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智慧城市联合实验室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年度大事盘点”,对年度智慧城市建设领域发生的诸多大事件进行总结和概括。截至2016年6月,我国 95% 的副省级城市、76%的地级城市,总数超过500个。智慧城市建设的市场规模将在千亿元级别。如果再加上上下游产业链,如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等,整个市场规模将有望扩容至一万亿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众多市场主体的参与,据统计,参加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超过5000家企事业单位。

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国际上有非常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工作是十全十美的,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智慧城市建设体验感差。城市需求不明确,市民体验不到位。城市的发展需求来自于市民,要想使城市良性运转,必须增强市民的体验感和获得感。真正的“智慧”不是以系统数量和复杂程度论英雄,而是有多少市民能为城市竖起夸赞的大拇指。二是顶层设计不连贯,半途而废的情况比较常见。智慧城市建设应进一步理顺各方关系,明确责任主体,搭建框架,层层推进,逐步形成完善的国家级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真正做到“弹性的设计、刚性的组织”。三是标准规范无参照,落地实施难见效。在各地纷繁复杂的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往往需要既定的标准框架抑或标杆示范。纵观全国,更多的城市治理者希望制定符合地方规律和特色的标准。四是商业模式不清晰,资金供给难持续。由于政府失职和市场失灵频现,以PPP为主要模式建设的智慧城市也存在建设思路混乱、建设方案无特色等低层次重复现象。

银川智慧城市建设创新

智慧城市建设的根本要求是便民、利民、惠民,重点在于推动城市和经济发展。自2013年获批为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第二批)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在社会治理创新、城市立体管理、民生精细服务、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总的来说,银川市在智慧城市方面取得的成绩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有效化解“城市病”。银川市通过使用交通环保卡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了交通资源整体优化。同时,利用信息化环保监测设备实现了“实时监测、源头管控、定向治理”,有针对性地制定出环境治理综合解决方案,以打造“碧水蓝天、明媚银川”。二是市民的精细化服务。银川市以智慧社区建设为平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起一整套民生服务体系,并力争实现3年内覆盖所有社区。三是驱动产业衍生与发展。银川市创建了一座智慧城市产业园,占地1000亩,总投资37亿元,吸引了诸多企业入驻。四是促进行政审批体制改革。银川市提出了改革“三步走”战略,即审管分离、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五是创新城市管理模式。银川市改层级化管理为扁平化管理,将全市55 个便民服务电话合并为“12345”一个平台,全面了解市民诉求,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拉近了政府与市民的距离。

目前银川市已累计完成投资7.1亿元,8000G全光网络、500平方公里全景真三维地图、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智慧政务等10大重点领域13个模块陆续上线运行;智慧城市运营指挥中心启用,以大数据应用、功能扩展、优化服务为特征的智慧城市3.0 版正式启动。

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是创新。总结银川模式主要有以下5个创新点。

商业模式创新。银川市通过大胆尝试,创新了商业模式。在顶层设计阶段,银川市摒弃了过去以BT方式为主的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另辟蹊径,利用“PPP+资本市场”的模式,把智慧城市建设与资本市场结合起来。政府与企业合作成立合资公司,通过购买信息服务的方式,形成项目公司的稳定现金流,并根据收益法折现估值,将项目公司装入上市公司。这种商业模式不仅解决了建设期巨额投资一步到位难的问题,又打破了分散投资所造成的行政壁垒和信息孤岛现象,更重要的是解决了以往BT模式下更新换代难的问题,等同于用社会资本建成了智慧城市,还获得了股票增值所带来的额外收益,解决了投资难和运营难的问题。

管理模式创新。建设智慧城市,如果在管理执行层面不下决心突破,还会陷入智慧城市“不智慧”的怪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银川市以城市为单位做顶层设计,全面整合各类城市信息资源,大力推进互联互通、数据融合、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银川市成立了市委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强化统筹和督察工作,除垂直管理部门外,对市属所有委办局的数据做了整合,归集到智慧银川大数据中心,比国务院出台《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前两个多月。银川市成为全国第一个整合政府部门数据,实现数据归集、资源共享的城市,解决了信息共享难的问题。特别是在信息化系统建设上,银川市统一入口出口,全面归集到智慧城市上。对各部门新建信息化项目,明确财政部门不予拨款,从源头上杜绝新的信息孤岛的形成。

技术架构创新。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是顶层设计,顶层设计的重中之重是技术架构。银川市通过搭建“一图一网一云”技术架构,建立起一个当期可应用支撑、未来可扩展延伸的智慧生态系统。“一图”是指利用真三维地图,将城市各要素进行空间节点定位;“一网”是建设一张容量达8000G的光纤有线专用网络,用于连接城市空间的各个节点;“一云”是将各节点的城市要素所产生的数据通过“一网”传到大数据中心,进行存储,以便付诸应用。这样的架构如同一个智慧端,各端口都是开放的。不仅能够满足银川市智慧城市一期建设的需要,而且超前考虑到未来二期、三期、四期等的建设需求。

专业监管创新。银川市成立了专职监管机构——大数据管理服务局,对数据进行综合管理,提供智慧银川数据采集、应用、安全等方面的服务。并主要负责智慧城市整体规划建设,制定大数据发展规划、大数据安全规范(系统安全、隐私安全、商业机密安全)和大数据标准(共享、开放、交易),统筹协调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对大数据集中监管并挖掘分析,让数据产生价值,实现精准监管和服务优化。同时,银川市强化了与国际电信组织TMF和中兴的合作,联合成立了“TMF智慧城市创新中心”,通过银川市的扎实实践和TMF先进的经验,形成智慧城市建设标准体系。

立法保障创新。2016年10月1日,《银川市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是银川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一部地方性法规,共七章四十四条,包括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信息基础设施共享、信息采集共享、应用推广措施等内容。《银川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条例》的出台和实施,使智慧城市建设和大数据开放共享有法可依,保障了银川市智慧城市创新发展。

(来源:中国建设报)

该服务不产生任何费用,您的隐私将被严格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