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时代的“能源+”

 

技术革新与迭代速度加快,使传统能源行业变得更具包容性,跨界融合成为大趋势。这种多元化的思路和更加开放的态度在日前山东省东营市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上得以证实。

作为热泵领域旗帜性人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汪集暘每每表态总被不少人视为行业风向标。这次,汪集暘提出行业发展要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相结合,但更吸引眼球的是他对于技术融合的推测——“地热+”。

所谓“地热+”,就是把地热与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结合起来应用。按照他的说法,这符合“天(太阳能)地(地热能)合一、动(风能)静(地热能)结合”的道家思想,“这套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仍以地源热泵为主,前景无限。”

其他专家从不同角度直接或间接支持着能源融合的观点。国务院原参事、原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局长徐锭明则融入“智慧”的概念。他表示,“十三五”时期能源规划的最亮点是构建智慧能源体系。“能源工作者的四大任务是做绿色发展践行者、生态红线守护者、无碳能源开发者、持续发展推动者。”徐锭明说,未来要建设能源命运共同体、可再生能源命运共同体、绿色能源命运共同体和智慧能源命运共同体。

如果说汪徐演说代表高视界的理论前瞻,另一层面,思路最终需要企业落地,真正践行融合与跨界。虽然山东海利丰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未能真正达到汪集暘畅想的高度,但并不影响其利用油田余热形成“东营模式”,被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主任田廷山点赞,“他们利用各种能源并综合互联网技术,使能源利用形成新的探索。这种综合利用是行业的‘中国好典型’。”

与其共同受益的还有能源供给方、地处东营的胜利油田。“国家在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重点开发利用东营市的水型地热资源和胜利油田污水余热,这是对胜利油田地热资源的肯定与厚望。三年来,我们在浅层地源热泵、污水余热利用等方面共建成26个项目,实现节约天然气2321万立方米、节电407万度,年减排二氧化碳10万吨,取得了节能减排的良好效果,实现了经济与社会效益双丰收。”胜利石油管理局副局长乔恩言表示。

经历了近几年的谷底,地源热泵行业当前正缓慢复苏,而发展中仍不免磕绊。某种程度上,这像是修复此前高速发展下掩盖的漏洞。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所长胡平放希望未来地源热泵能从根本上有新面貌,项目要做得有板有眼,“每个拿出来都是精品”。

“有很多与地方政府合作的项目,因为官员们此前听闻地源热泵效果不好,对此就有质疑甚至抵触。我们就只有向他们不断普及并解释,让这些人知道既然地源热泵的原理没问题,还有很多项目经得起考验,那么能不能做好就完全取决于中间的技术与态度了。”胡平放说。

与任何行业相同,地源热泵行业想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相应政策规定予以监督,需要技术手段辅佐。国际地源热泵协会研究委员会主席、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刘小兵指出,地源热泵是一套系统而并非仅仅几个设备。在系统运行效果评估方面,很多项目并不成功,更加显现出监测的必要性,“否则那些(地源热泵系统)质量滥竽充数,到头来还是会影响整个产业发展。”

行业发展离不开政府的重视与希望。伴随着国家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东营市作为一座小城也感到压力。对这里而言,论坛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和资源双丰收,更提升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持续调整能源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东营市副市长张润国在这次由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和国际地源热泵协会中国地区委员会举办的论坛上当众表态。

而从更高层面,人们希冀以地源热泵为代表的智慧能源与绿色节能技术能顺利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大潮。根据终端能源分析的最新统计资料,欧洲和美国建筑用能占到终端能源超四成,在工业、交通和建筑三大能源需求领域占比最高。即便中国这一比例目前仅为两成,但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武涌坚持认为,随着生活品质改善,中国建筑能耗终端占比刚性增长不可逆转。

“未来建筑领域主要问题是能效提升,要实现三个转变。”武涌说,“如何从节能向绿色转变;如何从单体建筑到区域的绿色转变;如何从浅绿向深绿转变。”他认为,地源热泵行业将大有可为。

 (来源:中国建设报)

该服务不产生任何费用,您的隐私将被严格保密!